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活动的日益增加,“工伤”和“公伤”也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那么“工伤”和“公伤”到底有什么区别呢?相信很多人对此都不太了解吧!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锁新知识吧!
一、条例
工伤是相对于非因公负伤而言,是因公负伤的简称。之前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因工作原因负伤致残通常采用该术语,现行《工伤保险条例》已经适用于普通事业单位职工;公伤只存在于国家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人员,对于与国家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之间形成劳动关系的其他工作人员仍然适用工伤。
二、区别
1、主体及相互间关系不同
工伤发生在劳动关系中,也就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公伤发生在国家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与其工作人员之间,这种关系不属于劳动关系,带有行政属性。
2、确定待遇的依据不同
工伤待遇由工伤保险条例和地方行政法规确定。公伤待遇由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
3、能否参加工伤保险待遇不同
工伤可参加工伤保险,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公伤不可参加工伤保险,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而是享受相关的公伤待遇。
4、待遇支付主体不同
工伤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按规定支付,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比照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公伤待遇由所在单位支付。
5、争议解决途径不同
因工伤待遇发生纠纷,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可以适用劳动争议仲裁、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解决。对单位公伤待遇有异议的,只能先通过人事争议仲裁裁决,对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三、条件
人社部指出,上下班路上受到伤害要认定为工伤,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 1)在上下班途中;
( 2)受到伤害的原因是发生了交通事故;
( 3)该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中,本人为非主要责任。
因此,如遇雪天路滑摔倒,自己摔倒受伤,虽然发生在上下班途中,但并未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是不能认定工伤的。
以上就是关于“工伤与公伤”的介绍啦,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当然,还是希望大家在工作中注意安全,避免意外的出现。